新华网北京9月12日电(记者王忻)9月11日,2025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场活动在京举办,公安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海关总署和市场监管总局集中通报了近期食品安全专项工作成效及下一步部署。多部门协同发力、持续高压整治,推动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公安部副部长杨维林介绍,今年以来,公安机关深入开展“昆仑-2025”专项工作,破获一批大案要案,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其中,北京破获“11·18”制售假劣减肥糖果案,查明不法分子通过直播带货销售非法添加西药成分的“天然减肥糖果”;浙江多地破获“非法添加硼砂”系列案件,抓获嫌疑人11名,协同电商平台下架涉案商品;湖南株洲破获“8·26”制售假驴肉案,查获非法屠宰马肉冒充驴肉销售行为。针对校园食品安全、肉制品、保健食品等领域犯罪,公安机关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并于9月9日上线“全国环境资源和食品药品犯罪线索举报平台”,鼓励公众积极举报食品犯罪线索。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麦尔丹·木盖提表示,农业农村部坚持把法律贯彻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保障。将全体农户纳入监管,各地对全体农户实现日常巡查全覆盖,年均执法超3000件;对禁用药物使用从严处罚,查办行刑衔接案件400余件,对农户违法使用禁用药物实施行政拘留;办理常规药物残留超标行政执法案件1.2万余件。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逐步常态化,绿色优质农产品数量突破8.6万个,“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超过8%,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刘金峰表示,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和风险监测评估取得积极进展。截至目前,累计发布1725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覆盖面和指标严谨性大幅提升。今年新发布《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等126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标准修改单,并率先推广食品数字标签,提升消费者选购体验。同时,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绘制食品安全风险地图,指导公众科学饮食。持续优化“三新食品”审查和食药物质管理,批准“三新食品”51项,大力支持合成生物等新兴类“三新食品”行业创新发展。
海关总署副署长王军介绍,今年以来,海关全面推进进口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前已对输华食品生产企业实施注册管理全覆盖,涉及全球179个国家(地区)9.3万家企业。今年1月至8月,新增46个国家(地区)110种(次)农食产品准入,新增注册境外食品生产企业4877家,进口食品贸易额达8647亿元。通过“智慧海关”建设,强化全链条风险防控,依法暂停38个国家(地区)498家企业输华资质,退运或销毁不合格食品5924批次,有效阻止不安全食品流入国内市场。
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柳军表示,围绕农村市场、校园食堂、肉制品及食用油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整治。今年以来,检查食品生产销售主体256.76万家次,立案查处违法案件8.79万件,收缴假冒伪劣食品1361.79吨;校园“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达到98.5%,有效压实校园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查处肉制品和食用植物油消费欺诈案件逾2.0万件,滥用食品添加剂案件7756件,全链条防控机制日益完善。
据介绍,市场监管总局针对农村市场“三无”“山寨”食品、伪劣过期食品等突出问题,检查食品生产销售主体256.76万家次,查处违法案件8.79万件。对中小学校园食堂、校外供餐单位全面排查35.37万家次,督促整改隐患26.2万个,立案查处违法案件7012件,“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达98.5%。检查肉制品生产经营主体156万家次,查处违法案件1.95万件;检查食用植物油生产经营主体80.1万家次,责令整改6337家,查处违法案件782件,肉制品、食用植物油消费欺诈乱象得到有力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