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
降低物流成本,這個模式助力長三角外貿提速!
今年上半年,長三角地區實現進出口8.16萬億元,同比增長5.4%,展現出長三角外貿強大的韌性和活力?!皩嵭小搫咏有丁J胶?,每個出口標箱可為企業節約物流成本約400元,進口標箱每箱可節約200元左右?!痹谏虾Q笊礁?,記者了解到,海關“聯動接卸”模式讓企業物流成本大大降低。
-
古鎮新“味”,文旅新“景” 探尋四川煙火氣里的消費密碼
記者參與“活力中國調研行”來到四川省,在行走中感受四川如何將資源稟賦轉換為可知可感可觸的文旅新場景,實現提振消費與文化傳承的互促互融、有機統一。
-
勢頭足——看數字里的上?!皠撔旅}動”
擁有知識產權的數量和質量,已成為衡量國家創新能力和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上海市知識產權局積極構建“嚴、大、快、同”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全力助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加快推進國際知識產權保護高地和國際知識產權中心城市建設?!笆奈濉币詠?,上海全市知識產權創造實現量質齊升。
-
三星堆博物館:古老文明煥發文旅新活力
初秋時節,四川廣漢鴨子河畔郁郁蔥蔥、生機勃勃。河畔旁的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內,被網友戲稱為“火鍋之源”的陶三足炊器等特色文物吸引眾多游客紛至沓來。人們駐足于這些遺珍前,凝神觀賞,感受古蜀文明深邃而獨特的魅力。
-
田園間奏響農文旅交響曲
近日,記者隨“活力中國調研行”采訪團來到四川遂寧市海龍凱歌農文旅園區。車行海龍村,鄉村振興的生動畫卷撲面而來。作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這里不僅是游客紛至沓來的打卡地,更是遂寧市“美麗遂寧·宜居鄉村”的示范樣本。
-
強磁場——聽滬上外企的“中國信心”
與中國同行就是與機遇同行。中國始終滿懷熱忱敞開大門擁抱外資企業,全力打造全球投資“強磁場”。近年來密集出臺的穩外資、穩外貿政策釋放了中國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強烈信號。
-
四川:呵護“一老一小”織密民生幸福網
近日,記者隨“活力中國調研行”采訪團走進四川街道社區,感受到“一老一小”服務體系建設給群眾生活帶來的點滴變化。“全日托老、日間托老、臨時托老,我們都能接,目前33張全托床位滿員入住?!睘槔戏罩行脑洪L高敏說,中心打造了明廚亮灶的老年食堂,服務院內老年人,也接待院外老人和上班族臨時就餐,組織志愿者為轄區老人上門送餐。
-
三星堆文創這樣“圈粉
“三星堆在售文創產品超過2700種,產品品類年更新率超30%,年銷售額過百萬的產品30多類。”近日,“活力中國調研行”走進四川德陽,三星堆管委會產業發展部部長何清向記者介紹三星堆文創“圈粉”的秘密。她說,在三星堆文創開發中,充分保留文物的獨特感、神秘感以及美學價值,讓游客把文化和美感帶回家。
-
四川優化入境游服務 吸引更多“頭回客”變“回頭客”
持續擴容的免簽“朋友圈”、快捷高效的離境退稅服務、不斷優化的公共交通網絡……消費活力涌動的四川,推出系列入境游便利政策,吸引眾多入境游客前來感受錦繡風光和文化底蘊。
-
一把吉他賣5.98萬元!松滋吉他之聲飄揚海外
近年來,湖北省松滋市大力發展吉他產業及配套設備生產,搭建文化創新產業園,引進多家吉他產業上下游企業,吉他產業逐漸成為松滋市新的產業名片。
-
解鎖成都“首發經濟”背后的流量密碼
這里是西南“首發經濟”的絕對C位——從頂流潮牌到黑科技體驗,為什么一個又一個“爆款”選擇在成都首秀?一起走進成都IFS-太古里商圈,解鎖成都“首發經濟”背后的流量密碼。
-
四川成都:“夜游錦江”構建文旅消費新場景
記者近日隨“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采訪團來到成都體驗“夜游錦江”。該項目以錦江4.4公里核心河段為載體,融合歷史、科技與消費場景,通過烏篷船游覽、全息投影、燈光秀和煙火秀等形式,打造“人在畫中游”的沉浸式體驗。沿線串聯東門碼頭、安順廊橋等文旅地標,構建文旅消費新場景。
-
湖北竹山:“小小綠松石”成就“大產業”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被譽為“中國綠松石之鄉”,全國大約70%的綠松石來自此地。近日,新華社記者隨“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走進竹山縣,逛竹山國際珠寶交易中心,看“小小綠松石”是如何成就“大產業”,帶動當地百姓就業。
-
特色產業“多點開花” 湖北釋放就業新機遇
湖北潛江市的池塘里,農民們收起一籠籠活蹦亂跳的小龍蝦;天門市的服裝電商城車間內,裁縫們正在流水線旁忙碌;松滋市的吉他工廠中,工人們嫻熟地制作不同類型的吉他……
-
Vlog:在阿爾山“大氧吧”深呼吸
近日,記者跟隨2025年“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走進內蒙古阿爾山。阿爾山的森林覆蓋率達81.2%,綠色植被覆蓋率達95%,夏季平均氣溫22℃。在這里,有一條全程7公里的森林浴道,由枕木步道、火山石步道、松針步道等組成。來跟隨記者在阿爾山“大氧吧”深呼吸吧。
-
一張光伏板的沙漠“追光”記
沙漠深處,一張張藍色光伏板如波浪般向天際延伸,它們靜靜地吸收著炙熱的陽光,將不毛之地變成巨大的“綠色電站”。
-
冬天也能吃上新鮮小龍蝦!湖北潛江“四季有蝦”的科技密碼
小龍蝦是季節性產品,但在湖北潛江已經實現“四季有蝦”。近日,記者隨“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采訪團走進湖北省小龍蝦產業技術研究院,一起揭開這背后的科技密碼。
-
年服裝電商交易額突破500億,湖北天門是怎么做到的?
2021年至2024年,湖北天門服裝電商年交易額從70億元躍升至超500億元,年均增速92%,跨境電商日均出貨60萬件。湖北天門是怎么做到的?聽聽這位天門人怎么說。
-
Vlog:走進多彩呼倫貝爾
從陳巴爾虎旗的紅頭羊養殖基地到額爾古納濕地,記者看到了內蒙古在產業轉型和生態保護的生動實踐,感受到了內蒙古的蓬勃力量。
-
中國第一封家書長啥樣?跟著記者一起去云夢縣博物館看看!
云夢縣博物館地處湖北省孝感市云夢縣,“小縣城”藏著“大文物”,目前博物館館藏文物5000余件,出土了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華夏第一樓”——東漢陶樓、中國第一封家書——木牘家書、“中華第一律”——秦律、“中華第一長文觚”——鄭家湖木觚等等。
-
一塊煤炭的綠色“變形”記
一塊煤炭“變形”的背后,是內蒙古摒棄“挖煤賣煤”老路,轉而開辟“煤頭化尾”新篇,打造出以煤制油氣、煤制烯烴和精細化學品為支撐的現代煤化工產業體系,推動傳統能源加快綠色轉型。
-
槐蔭河上新“船”說
夜幕低垂,湖北孝感孝南區的槐蔭河上,一艘艘游船緩緩啟航,整條河道化作流動的舞臺。作為全國唯一以“孝”命名的地級市,孝感依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董永傳說”,打造出大型沉浸式水上夜游演出《槐蔭船說》,讓源于此地的千年孝文化“活”起來。
-
赴一場簪華之約!把福州的古典浪漫簪在發間
曾經幾乎被遺忘的福州傳統梳妝技藝“三條簪”,如今逆襲成非遺網紅!不僅入選福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更憑一抹古典簪華驚艷全網。姑娘們為它奔赴福州,拍照、妝造、打卡一條龍,直接帶火“因簪赴一城”的文旅新潮流。
-
從“拍霞浦”到“住霞浦”,這片海正在長出新經濟
推開窗是碧海藍天,關上門是詩與遠方。從2016年第一家民宿誕生,到如今600多家特色民宿星羅棋布,霞浦正把“風景”變成“產業”!
-
Vlog:大山深處的“孤勇者”
近日,新華社記者隨“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采訪團走進內蒙古,來到了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東北部寶格達山國有林場。
-
一盒牛奶的“碳中和”之旅
“中國乳都”呼和浩特市,不少老百姓的低碳一天,從一盒“碳中和”牛奶開始。
-
像住在畫里 騎馬從娃娃抓起
近期,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202省道的道樂都驛站附近的草場上,牧民將自己的兒女抱上馬背,騎馬走向遠方。
-
奔赴山海之約 福建鄉村旅游煥新生
暑期以來,福建各地鄉村旅游持續“升溫”,越來越多的游客選擇在鄉村度過悠閑愜意的假日時光。近期,記者隨“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采訪團探訪福建特色漁村、傳統古村落,看福建如何將文旅資源深度融入鄉村振興實踐。
-
重慶:廢棄礦山變身文旅新空間
重慶北碚區中華村曾因有礦場塵土飛揚,如今這里建起了特色民宿,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打卡,吃上了生態“旅游飯”。重慶銅鑼山過去因大規模的露天采礦造成土地損毀、植被破壞,生態退化。為了讓銅鑼山重煥生機,渝北區關閉礦區企業,統籌開展系統修復,廢棄礦山得以重新煥發生機,變身文旅新空間。
-
Vlog:沙地沒有“沙”,一起來看“綠”
近日,新華社記者隨“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采訪團走進內蒙古。第一站來到了科爾沁沙地。科爾沁沙地是全國四大沙地中面積最大的沙地,也是距離北京最近的沙塵源之一。
-
福建惠安:鹽堿地上稻香飄
鹽堿地含鹽量或堿化度較高,性狀較差、肥力較低,不適宜一般農作物生長。近年來,各地持續探索科技創新,因地制宜開發利用鹽堿地資源,在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保障糧食安全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
去平潭,完成一次穿越太平洋的文化沖浪!
平潭殼丘頭遺址博物館于2024年12月正式對外開放,成為了解南島語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博物館以“源、流、彩”為主線,設三大展廳,展示平潭島史前文化、南島語族文化以及太平洋島國南島語族藝術品的魅力。
-
文旅煥新 產業富民——水鄉古村落煥發新生機
坐落于三溪交匯之處,北大村依水而生,因荔聞名。記者近日在“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中了解到,通過打造特色文旅產業IP,這座古村落不斷釋放創新發展活力,生動演繹“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足”的鄉村蝶變。
-
在三福工藝園,看木頭“活”起來
在三福工藝園的雕刻車間里,雕刻師傅們手里的一塊塊木頭,變成了充滿活力與靈氣的作品。沒有人工智能,沒有機器代勞,每一刀全憑手感與功力??痰杜c木頭的碰撞,讓黃花梨、小葉紫檀這些木料,從木坯蛻變成藝術品。
-
15秒掃描,2小時定制:工廠里的“中國智造”加速度
走進莆田雙馳定制工廠,3D腳型掃描儀15秒完成54項足部數據測量,個性化數據直達生產線,從選材到成品最短僅需2小時……這場沉浸式體驗,讓我們觸摸到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勁脈搏。從批量生產到千人千面,雙馳的轉型正是傳統產業數字化躍遷的縮影。
-
科技賦能綠色生產 涪陵榨菜打造低碳產業鏈
近日,“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采訪團走進重慶涪陵區,探訪涪陵榨菜如何走出一條傳統產業綠色轉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缭桨倌?,古法窖池升級為智慧工廠,手工作坊發展成世界領先的智能化生產線,從佐餐小菜到世界品牌,百年工藝在創新中延續生命力。
-
重慶:山水“煥新” 產業“增綠”
近日,記者隨“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采訪團到重慶各地調研,探尋這座城市如何踐行“兩山”理念,走出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
產量占全球七成!這座“珍珠小鎮”如何成就百億大產業?
蔚藍的天空下,清澈的湖水碧波蕩漾。湖面上漂浮著一個個白色的圓形浮球,俯瞰之下,像是在湖面上串起一條條“珍珠項鏈”…… 近日,記者隨“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來到浙江省諸暨市山下湖鎮,探尋這座小鎮如何以小小珍珠撬動百億級產業,在生態保護與產業升級的平衡中走出特色發展之路。
-
數字賦能長江清理漂浮垃圾
8月15日是全國生態日。日前,新華社記者跟隨“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來到重慶市奉節縣。這里位于三峽庫區腹心,扼守長江三峽夔門入口,擔負著環衛清漂的重要使命。讓我們跟著記者,感受長江清漂工作背后的科技力量!
-
“以綠生金”造就“億元村”——重慶奉節綠色發展見聞
一江碧水、兩岸青山、萬畝橙林……漫步在位于長江南岸的重慶市奉節縣永樂鎮大壩村,空氣清新,滿眼綠意。記者近日隨“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來到重慶奉節,探尋這座位于三峽庫區腹地的縣城如何將生態“含綠量”轉化為發展“含金量”。
-
重慶奉節:萬畝橙林里的“金山”密碼
第三個全國生態日臨近,新華社記者隨“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走進三峽庫區重慶市奉節縣永樂鎮大壩村,目之所及皆是翠綠的臍橙樹。數十萬棵樹匯聚成長江邊上的“綠水青山”,也成為當地百姓發家致富的“金山銀山”。萬畝橙林藏著怎樣的“金山”密碼?讓我們一起來探索一下!
-
“垃圾場”變“聚寶盆”,浙江古村“煥美”鄉村經濟?
從昔日垃圾堆積的荒灘蛻變為今日古韻悠然的文旅勝地,浙江金華武義縣壇頭村通過生態環境整治實現華麗轉身。如今的壇頭村,白天可見研學團隊穿梭古巷,夜晚迎來露營燒烤的年輕游客,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
-
重慶:綠色智造樹標桿 低碳轉型引領產業升級
近年來,重慶市以"綠色智造"為引擎,加速推進工業低碳轉型,打造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示范標桿。
-
來青田,看油茶農的致富路
青田是浙江省油茶種植面積最大的縣,素有“浙南油庫”的美譽。跟隨記者的鏡頭一起來看。
-
美麗鄉村“點綠成金”——浙江鄉村綠色實踐觀察
走進浙江省臺州市仙居縣林坑村,高大的古楊梅樹為茶樹遮陰保濕,林下漫步的土雞啄食著害蟲,土蜂穿梭山林授粉維持生物多樣性……這個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證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梅-茶-雞-蜂”四位一體山地農業系統,以生態循環的智慧,正讓這個小山村的日子越過越甜。
-
陸海生金!浙東沿海繪就“青藍交織”生態畫卷
海洋廢棄塑料垃圾經過加工處理,“華麗轉身”變為質地柔軟的絲巾;“水下風車”被潮汐推動,源源不斷為電網輸送清潔能源;全電動無人集卡按照預定路線高效穿梭,成為港口碼頭日常景象……日前,“活力中國調研行”記者團在浙江調研時觀察到,沿著浙江漫長的海岸線,一場關乎藍色海洋生態存續與綠色經濟發展的深刻變革,正在東海之濱繪就一幅嶄新動人畫卷。
-
江南水鄉綠意濃——浙江產業綠色轉型見聞
空域動態全幅數字化呈現,氣象、航線、起降點等信息互通聯動,空域安全與通行效率即時監測掌控……走進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鑒水科技城低空經濟綜合服務中心,低空經濟發展的未來場景初見雛形。
-
這個村把黃魚養成“全村希望”
近日,記者來到浙江寧波象山縣高泥村,跟隨漁民打撈網箱里的鮮美大黃魚!你饞了嗎?據了解,這個曾經“兩三小艇泊高泥”的海邊小村,如今已成為遠近聞名的黃魚養殖村,當地人笑稱“黃魚是全村的希望”!
-
臺州大陳島:綠色用能助力“零碳海島”建設
依托綠色用能,浙江省臺州市大陳島加速打造“零碳海島”示范樣板。依托風能資源優勢,島上34臺風力發電機年發電量達6000萬千瓦時,年減碳4.5萬噸。從全國首個海島“綠氫”示范工程,到國際首創海島低頻互聯技術及風機低頻接入技術,大陳島將“零碳”深度融入海島生產生活,展現了生態資源變現的海島共富路。
-
“潮涌”變“綠電” 浙江舟山兆瓦級潮流能發電工程穩定運行超八年
在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縣秀山島附近海域,涌動的海流之下,一組組巨大的“水下風車”正穩定旋轉。這里便是我國自主研發的兆瓦級潮流能發電工程——浙江LHD海洋潮流能發電工程。記者日前隨“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到浙江調研發現,作為我國海洋能開發利用領域的“探路先鋒”,眼前這座由我國科學家團隊攻堅打造的電站,正將永不停歇的海流,轉化為點亮海島風景、驅動產業發展的綠色電能。
-
年產茶葉超7萬斤,這座村子如何把茶產業做深做強?
徑山村位于余杭區西北部,歷史文化與自然資源豐厚,享有“中國禪茶第一村”的美譽。作為徑山茶核心產區與人類非遺項目“徑山茶宴”發源地,徑山村具備發展茶產業的良好基因。徑山村黨委書記俞榮華向記者介紹,近年來徑山村全面推進茶葉生態種植、精深加工,通過線上線下的營銷方式,做強茶產業。
-
從鄉村到園區,降碳“文章”這樣寫——浙江推進低碳轉型發展見聞
村子里,一輛剛“吃飽”清潔電力的新能源汽車緩緩駛出光儲充一體化充電站;園區內,屋頂光伏設備產生的電力保障著園區17家企業的用能需求;茶山上,生態種植的茶葉將被打上“碳標簽”走向市場……記者日前隨“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來到浙江,觸摸城鄉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強勁脈動。
-
浙江臺州:立法護航“藍色循環”
近日,浙江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批準《臺州市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規定》,把“藍色循環”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模式上升為制度化成果,推進臺州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海洋強市建設。這是全國首部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地方性法規。
-
解纜啟航 浙江舟山千艘漁船爭“鮮”出海
8月5日,浙江舟山近2500艘取得專項特許捕撈的漁船解禁開捕,包括單船桁桿拖網、籠壺類、刺網和燈光圍(敷)網4種作業類型漁船,新鮮的梭子蟹等海鮮不久后將登上市民的餐桌。
-
浙江寧波:“綠色港口”的智能化轉型
在浙江寧波舟山港梅山港區,橋吊司機坐在高清顯示屏前,用手柄即可操控著千米之外的橋吊,這一變革得益于港區打造的大規模遠控自動化作業集群。
-
冷涼蔬菜“熱”出圈 高原種出致富“綠”
日前,“活力中國調研行”記者團走進青海省海東市,發現高原的冷涼蔬菜,正憑借獨特自然稟賦與產業創新走俏市場。
-
熱貢藝術在傳承中繪就文化新圖景
唐卡是一種獨具青藏高原特色的藝術,以瑪瑙、珊瑚、朱砂等為顏料,繪制在布幔上并以彩緞裝裱的宗教卷軸畫,已有上千年歷史?!盁嶝曁瓶ā币虬l祥于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隆務河畔的熱貢地區而得名。同仁也被譽為“中國唐卡藝術之鄉”。在這里,幾乎家家戶戶都在從事唐卡創作,聚集了眾多技藝精湛的畫師。
-
記者Vlog:探訪祁連山深處的“野生動物醫院”
在祁連山國家公園(候選區)青海片區,藏著一座特殊的“野生動物醫院”——祁連山國家公園野生動物救護繁育站。自2022年成立以來,這里成了受傷野生動物的“避風港”,雪豹、荒漠貓等珍稀動物都曾在此得到救助。工作人員們如“奶爸奶媽”般悉心照料著動物,有的動物接受治療后回歸了自然,有的重獲健康后在此安家。
-
如何救助野生動物幼崽?專業人士教你幾招
非專業人員在野外遇到野生動物幼崽,如何救助?專業人士教你幾招!
-
花樣鄉村高原“盛放”
邊麻溝村花海奪目,門源油菜花綻開……調研路上的所見所聞,讓記者感受到高原鄉村的別樣美麗。期待鄉村振興路上,越來越多這樣的花樣鄉村為當地村民和來訪者們帶來“花兒一樣的幸?!?。
-
易地搬遷后,“繡”出新生活
兩根針、兩根線,上盤下拉,繡娘們重復著這一步驟,手中五彩的絲線變成了繡布上的太陽花,如同她們的新生活一樣燦爛。日前,“活力中國調研行”記者團走進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班彥新村,來到盤繡園,半月談記者看到繡娘們圍坐在一起,專注地做著手中的繡活,盤繡園內陳列著她們手工完成的盤繡手袋、抱枕、掛件等產品。
-
非遺藏毯的“新生”
車間內織機聲此起彼伏,一幅幅掛毯上,青海湖畔的水鳥振翅欲飛,雪豹的皮毛紋理栩栩如生……日前,“活力中國調研行”記者團走進青海圣源地毯集團有限公司,面對眼前的作品,記者不禁感嘆:“真不敢想象,這樣精美的圖案竟是用毛線一點點織出來的。”
-
從邊境小城到文旅勝地 琿春邊境文旅熱潮背后的“流量密碼”
近年來,琿春市持續升級文旅產品和旅游服務,進一步釋放文旅消費潛力,全力打造東北亞旅游目的地城市。處處彰顯著獨特魅力的琿春,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發展環境,堅持邊境游與跨境游相結合,把分散資源串珠成鏈,引爆文旅多點開花,“國際范兒”越來越足,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游客走進琿春。
-
從這里一窺東北鄉村的未來——走進光東村
許多人腦海中都曾有過一處向往的田園,那里有平疇沃野、綠水青山,那里能安放下日子的暖,生長出產業的旺,牽系著鄉愁的根……近日,“活力中國調研行”記者們到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采訪時,似乎找到了這樣一處村莊。
-
從稻菽千重浪到民富產業興 農文旅融合讓黑土地變成“聚寶盆”
在廣袤的黑土地上,吉林省多地正以農文旅融合為筆,發展鄉村旅游,在稻浪翻滾間描繪出一幅產業興、風景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新圖景。
-
“蓋被”、科創、延鏈——探尋“黑土糧倉”的增收密碼
松遼平原腹地,地處“世界黃金玉米帶”。日前,“活力中國調研行”記者們深入這里的吉林梨樹、公主嶺等全國產糧大縣,走進田間地頭、科創中心、加工企業,從黑土地保護到農業科技應用,再到玉米產業鏈延伸,探尋“黑土糧倉”的增收密碼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底氣。
-
在汽車工業“搖籃”總部探索賽博“黑科技”
近日,“活力中國調研行”記者團來到中國一汽NBD總部創新成果展區,探索了這里賽博風滿滿的“黑科技”。從超級跑車到飛行汽車,見證了工業美學與數智科技的交融。
-
“一根絲”牽起發展新動能
只有頭發絲十分之一那么粗,強度卻是鋼的7至9倍?!盎盍χ袊{研行”記者們到吉林省吉林市采訪時,被碳纖維這種神奇的黑色絲線所吸引。
-
農技創新!智慧農業蹚出黑土糧倉豐產增收新路徑
近日,2025年“活力中國調研行”記者團來到全國產糧大縣——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在梨樹百萬畝綠色食品玉米標準化基地核心區,廣袤的玉米田郁郁蔥蔥,玉米苗挺拔茁壯,盡顯黑土地的蓬勃生機。
-
新能源汽車電池“退休”后去哪了?
2025年“活力中國調研行”走進吉林省,記者來到富奧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探索新能源汽車電池回收全流程。新能源汽車換了新電池,舊電池難道只能當垃圾?當然不!有些仍有利用價值的“退役”電池或將迎來它們“職業生涯”嶄新的篇章。
-
數智賦能!在老工業基地見證數智化汽車制造新活力
7月中旬,吉林省長春市,“活力中國調研行”記者團來到了中國一汽紅旗繁榮廠區。走進工廠,一幅充滿未來科技感的汽車制造場景映入眼簾——沖壓、焊裝、涂裝、總裝、電池電驅車間星羅棋布,工業機器人手臂升降旋轉,自動導航運輸車往來穿梭,智能控制屏幕上數字閃爍,在自動化機械與專業人工的配合下,每54秒,就有一輛新能源汽車順利下線。
-
二產“升級”:東北老工業基地 創新成為關鍵詞
在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熱土上,吉林正以創新為引擎推動第二產業煥發新生機。吉林化纖集團這家有著60多年歷史的老牌企業正在“一根絲”上作精深文章,人造絲、竹纖維、腈綸纖維、碳纖維……自主研發的高強度碳纖維可用于航空航天領域,大絲束產品成為風電葉片、體育器材的“黃金原料”,生物質新型人造絲產品直供一線國際服裝品牌,滑雪裝備、魚竿、自行車……碳纖維原料的發展還在走進更多人的生活。
-
在中國汽車“搖籃”見證工業數智化轉型新活力
高速磁懸浮列車、智能動車組、氫能源市域列車……位于吉林省長春市的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車長客”)生產車間內,一款款高端軌道客車產品令人目不暇接。近日,2025年“活力中國調研行”走進吉林省,在中車長客,記者切身感受到中國軌道交通裝備的高質量發展。
-
從“滑雪勝地”到“四季長紅”——“避暑經濟” 激發松花湖“生態文旅”新活力
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的松花湖通過生態修復與文旅融合,建成滑雪、露營、帆船等多元業態集群,為區域發展注入澎湃活力。如今,松花湖再次抓住機遇,發展“避暑經濟”。夏日的松花湖度假區游人如織,年接待量突破百萬人次,旅游收入同比增長35%,實現了從“滑雪勝地”到“四季長紅”的又一次蛻變。
-
記者Vlog:一根“絲”的千變萬化
“一根絲”能有多強?7月16日,記者跟隨“活力中國調研行”的腳步,走進吉林化工集團。在生產車間,一根根化纖被加工成比鋼更強、比鋁更輕的碳纖維。它們不但能被運用在航空領域,更以接地氣的方式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一輛不足7公斤重的碳纖維自行車。從原絲到你我腳邊的低碳出行,今天讓我們一起了解中國“智”造的新“纖”故事。
-
百變人參、溫泉養魚、手機種瓜——吉林農業盡顯科技范兒
整片原切人參凍干片裹上黑巧或白巧;將人參凍干片和奶茶粉混合沖出一杯奶茶……在吉林省吉林市永吉縣東響水村的“博大農林長白山人參生產研發基地”,“活力中國調研行”記者們感受到了人參“大變身”的魔力。
-
時速達450公里!智慧產線助力中國高鐵更快更穩
來到位于吉林長春的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活力中國調研行”記者們被一款外形靚麗、內部科技感十足的CR450動車組吸引。這款由中車長客參與研制的動車組樣車在不久前結束的武宜高鐵正線試驗中,最高試驗速度超過450km/h。
-
一產“煥新”:黑土地上 田間滿滿硬科技
在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馬鞍山村的智能溫室里,藤蔓上,一顆顆甜瓜在物聯網的呵護下甜蜜生長,新型透光棉被能將陽光轉化為熱能,即便寒冬臘月棚內溫度也能穩定在35℃,物聯網傳感器像“隱形管家”,實時監測溫濕度、光照度,一旦甜瓜生長環境偏離32-38℃的黃金區間通風板便自動開合。
-
在純電動車型生產基地感受“數智脈動”
近日,2025年“活力中國調研行”走進吉林省,記者來到位于長春市的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這里也是奧迪在中國的首個純電動車型生產基地。
-
中國一汽的“雙色奇跡”
如果要為汽車企業添一抹色彩,你會選擇哪個顏色?潔凈的白、淡雅的灰,亦或是清澈的藍?作為國有特大型汽車企業集團,中國一汽,把深邃的黑和充滿生機的綠作為企業的“主打色”。
-
沿著東江走出深山,老區農業如何撬開灣區市場?
近年來,贛州各地與粵港澳大灣區積極對接,借助深圳對口幫扶的優勢,培育起一批生產加工農產品的企業,助力贛南特色農產品走出深山老區。截至目前,贛州全市共有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90家、“圳品”品牌農產品31家。
-
從采石場到“天上宮闕”:懸崖小鎮望仙谷的重生傳奇
白天宛如“清明上河圖”再現,夜晚更似現實版的“仙俠世界”,這個名叫望仙谷的懸崖上小鎮,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前來打卡游玩。然而在多年前,這里卻因無序采石而造成環境破壞,經濟發展停滯不前。
-
從集市擺攤到扎根瓷都 美院女孩的“創業之路”
“90后”湖北姑娘楊帆2018年畢業于湖北美院,當時她放棄已經考上的本校研究生,選擇來景德鎮創業。楊帆的創業之路從在陶溪川創意集市擺攤開始,每個周末,數百名年輕人帶著自己的創意陶瓷作品,在陶溪川擺攤售賣。擺攤賺的錢支撐楊帆讀完了景德鎮陶瓷大學的研究生。
-
當傳統技藝遇上網紅流量 “90后”主播的景德鎮創業路
江西景德鎮被譽為“千年瓷都”,近年來,悠久的手工制瓷歷史和包容多元、充滿活力的城市氛圍,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在景德鎮創業就業。如今,不足90萬的城區人口中,有6萬是“景漂”,很多是來這里追逐夢想的年輕人。
-
都市白領村里“玩泥巴” 鄉村陶藝室里的“療愈”生意
在“北漂”“滬漂”之外,一個新的形容大規模流動群體的名詞在互聯網流行——“景漂”。數以萬計的年輕人扎堆到江西景德鎮就業、創業。與北京、上海兩大一線城市不同,景德鎮僅僅是一座地級市。如今,不足90萬的城區人口中,有6萬是“景漂”。
-
峽谷造“懸崖民宿”,“生產線”如何化身“風景線”?
地處山區遠離城市、四周皆是懸崖峭壁、山體遍布因礦山開采留下的“疤痕”……這些原本可能讓旅游體驗打折扣的“減分項”,如今卻成了讓望仙谷景區爆火的“加分項”。景區去年接待游客310萬人次,單日最高峰有3.3萬名游客涌入,全年實現旅游收入5.28億元。
-
“贛”出美麗!這里的鄉村景美民富
近日,記者跟隨“活力中國調研行”團隊來到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在江西正合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畜禽糞污處理與有機肥生產的大型設備轟鳴運轉,生產出的沼氣與有機肥料,分別用作電網發電與農作物的養料。果蔬種植園區,西瓜、葡萄、荔枝等水果應季而熟,為記者送來清涼。
-
在竹橋古村的飛檐黛瓦間,觸摸活力中國
一場新雨,洗去竹橋村青石板路上的蒙塵。江西省金溪縣的這座古樸小村,在草木清香中蘇醒,迎來新一批參觀者。帶領著學生們行走在竹橋村錯落有致的古宅之間,荊楚理工學院教師陸林楓連連稱嘆。
-
破舊老屋圈“新粉”,這個空心村咋就變身江西“阿勒泰”?
江西省南昌縣塔城鄉湖陂村,曾經是一個沉寂的村莊,村里四分之一房屋空置,只留下留守老人與破敗老屋。一場源于“生態與產業”深度融合的蛻變為村莊帶來了生機。當地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完善基礎設施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鄉村環境,引進新村民、培養新農人、發展新業態。
-
收費區域“縮水”,滕王閣景區收入卻增長了
到了南昌,一定不能錯過的景點就是滕王閣?,F在的滕王閣景區在2023年實施了啟動了北擴工程。景區總面積已經達將近700多畝,令人意外的是景區把核心收費范圍由原來的將近300多畝縮小到56畝。但卻實現了客流量與旅游收入的雙增長。跟隨活力中國調研行的腳步,一起去探究這背后的秘密。
-
椒“傲”與藥“強” 江西涉農產業向未來
跟隨“活力中國調研行”團隊,記者近日來到江西省最大的辣椒單一品種避雨栽培基地——江西省高安市上湖鄉的高安富硒辣椒產業園。從這里出發,一顆顆質地飽滿、辣中回甘的辣椒被運往多地,成為辣椒炒肉、寧都三杯雞等特色美食中的關鍵一味,豐富著中華大地上多元的美食版圖。
-
一個鎮 “一支筆” 繪就80多億元大產業
江西省進賢縣文港鎮被稱為“中國毛筆之鄉”,是一座以毛筆聞名于世的千年古鎮。文港鎮毛筆生產作坊隨處可見,匠人們遵循古法制筆技藝,精心打磨每一支毛筆。?
-
這座江西小鎮,筆下有萬金
近年來,文港鎮積極推動毛筆制作技藝傳承創新,不斷擦亮“晏殊故里·進賢文筆”文化品牌,在一筆一劃之間,書寫文化中國的澎湃活力。
-
從“圍起來”到“火出圈”!滕王閣“三還于民”,南昌算對這筆賬
登閣憑欄遠眺,贛江遙接云天,落霞隨水波起伏蕩漾。來自各地的游客登上“中國四大名樓”之一的滕王閣,在“落霞與孤鶩齊飛”意境中,觸摸的不僅是文脈傳承的溫度,更有因城市更新而愈加蓬勃的生命力。
-
這座名樓,為何從大唐開始就是頂流“網紅”?
1300多年間,滕王閣經歷多次毀滅與重生,如同鳳凰涅槃,每一次浴火,都引來更熾熱的書寫。今年伊始,滕王閣景區北擴工程竣工,景區擴大至約700畝,約九成區域免費開放,吸引大批游客前來打卡。景區還將樓閣、岸邊、江面連通,“還江于民、還岸于民、還景于民”。
-
從封閉景區到“城市客廳”!滕王閣景區“還江于民”如何激活文旅新動能?
滕王閣是江西南昌的文化地標,因唐代詩人王勃所作《滕王閣序》而聲名遠揚,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2024年,南昌全力推進滕王閣景區“還江于民、還岸于民、還景于民”及北擴工程,在2025年1月1日竣工并對外開放。改造提升過程中,滕王閣景區收費區域縮小,免費區域擴大,景區一度面臨門票收入下降和運營成本增加的壓力。
-
走入民生場景 AI點亮美好生活
從醫療到教育,從辦公到出行……記者在安徽參加“活力中國調研行”時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AI正在快速融入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更好解放生產力,釋放想象力,帶動更多的新消費場景出現。
-
解鎖低空經濟密碼——看航空小鎮如何打造產業發展新引擎
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打造“天地一體”高質量發展新引擎,中國低空經濟迎來發展風口。在安徽蕪湖,一座初具規模的航空小鎮為這片土地注入澎湃動能。位于蕪湖市灣沚區航空小鎮的中電科蕪湖鉆石飛機制造有限公司總裝線上,工人們正忙著調試、組裝通航飛機,機庫內一架架嶄新的通航飛機整裝待發。該公司成立12年來,實現了從“引進消化吸收”到“自主創新引領”轉型。
-
“劇透”未來!從低空到太空,看產業發展新脈動
低空經濟與商業航天作為備受關注的新興產業,已成為驅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據預計,2025年我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將達到1.5萬億元,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也將突破2.5萬億元。隨著低空經濟發展日新月異,以逐夢蒼穹為目標的商業航天也在星辰大海中書寫著中國智造的“加速度”。
-
升級!老“引擎”跳動智慧“心臟”
一邊是老牌工廠有了新面貌,一邊是工業老城探出發展新路?!白鳛槿珖瞎I基地城市,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蚌埠就已經是中國傳感器研發制造基地?!卑霾航洕_發區管委會主任陶廣生說,進入萬物互聯時代,蚌埠市搶抓產業轉型升級新機遇,圍繞智能傳感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全力打造“中國傳感谷”。